close
之前寶寶生病發燒時都是用姊姊買的耳溫槍,雖然一直考慮自己買,但市面上有很多品牌,應該是要買什麼牌的實在讓我很頭痛,且耳溫槍的價格很高,所以如果買到不好的真的是會讓人「很不爽」,這次終於狠下心來買了,因為這次連姊姊的小孩也生病了,而耳溫槍是她買的,也就不好意思在這個時候還跟她拿來用啦~

BRAUN『百靈耳溫槍』型號4020    $1700.(真不知是貴還是便宜,但我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比我姊買的便宜@@!)

 

保固二年~

 

內附20個耳套~耳溫槍本身也有一個,所以總共是21個~

 

機身~

 

說明書內的各部位和各年齡層的正常耳溫~(本來都以為超過37度半就算發燒,結果竟然是38度以上才是)

 

大致上還OK,美中不足的是塞耳朵的地方對Baby來說大了些,所以寶貝量到後來都說痛痛~"~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1.     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2.     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1.     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2.     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3.     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最常造成寶寶發燒的三大原因: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

 

感冒雖然最常見,但是其它部位的感染一樣會有發燒的現象,例如腦炎、中耳炎、肺炎…..等等。

 

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燒的時候沒有別的感冒症狀存在,不咳嗽,也沒有流鼻涕、鼻塞,喉嚨也不痛時,就要考慮到底是不是不是感冒?有沒有它症狀或不舒服存在?例如:如果同時有嘔吐,頸部僵直時,就要考慮是否得到腦炎、腦膜炎;如果發現小便的量太少、顏色不對,就要考慮是否有小便發炎。

 

有時候在感冒的同時也會合併有其它地方的感染,不能只注意到感冒而忽視了其它的併發症。例如:中耳炎。所以在醫學上做檢查的時候,用耳鏡檢查耳朵是標準動作之一,其意義就是怕同時有可中耳炎的存在,但是外表的症狀還不明顯。最常造成中耳炎的原因是感冒的細菌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醫學上稱之為上行性感染。嚴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膿流到耳朵之外,但是大部份由外表是看不到甚麼不正常的。

 

此外,很重要的另一個疾病就是泌尿道感染,這也是最常引起寶寶發燒的三大疾病之一。泌尿道感染包括在尿道、膀胱以及腎臟的任何一部份發炎。平均每一千位小朋友中有1.4位至2位有泌尿道感染,年齡愈小,小男生比較多,大約一歲以後,女生比較多。所以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大小孩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頻尿、小便痛、甚至於有小便失禁、腰痛的現象。小的嬰兒則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現象,看不出泌尿道方面的症狀,所以非常容易誤診。

 

一般性的小便發炎基本上要連續服葯兩個星期才能完全恢後,比較複雜的還要反覆驗尿確定。中耳炎的治療也是要至少兩個星期,這兩種疾病千萬不要太早停葯,因為有的時候表面上不發燒了只是表示症狀好了一部份,剩餘在裡面的細菌還沒有完全根除,太早停葯容易復發、出現併發症或軟轉為慢性。少部份的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器官先天上發育畸型,例如腎臟的型狀不對,輸尿管進入膀胱的角度不對等等,則要要用手術治療。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麼有些小寶寶發燒會抽筋呢?

這是三歲以下的小寶寶一個特殊現象,寶寶在三歲以前,因為腦細胞的髓鞘(細胞外緣那一層類似電線外皮的絕緣層)還沒有發育好;當寶寶發燒時,腦細胞所發出的訊息會有亂傳的現象,而形成抽筋(痙攣),一般在醫學上稱之為「發燒性痙攣」。這種短暫的現象是不會將來影響到小寶寶小寶寶的智力或身體發育的。一般如果家長擔心,醫生會讓小寶寶在發作後的七至十天,做一次腦電波,証明給父母看腦子沒有問題。

 

在醫學上此時只是要分別出少部份長「腦瘤」或是有「癲癇症」的情形。因為這些少見的病也可以被發燒誘發而發生抽筋的現象。所以一般而言,父母不必為簡單感冒的發燒而擔心。

 

寶寶長到三歲以上,這種因為發燒而引起的抽筋就很少了,到了六歲以上腦細胞的發育己經完成,就不會因為發燒而引起抽筋了。

 

發燒最主要是一個警訊,通知你身體有地方生病了,發燒本身還有幫助殺菌及提升抵抗力的做用,所以不太高的發燒是不必急著退燒的。

 

一般人急著退燒的原因是因為發燒時常令人非常不舒服,例如頭暈、肌肉痠痛、噁心會吐等等,尤其小寶寶會更不安,所以父母主觀上就會驚慌。

 

小兒發燒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發生,由於發燒代表身體健康出現了警訊,因此一旦家裡的小朋友發燒了,總是讓家長十分緊張;也因此,對於小兒發燒的正確處理因應方法,避免無謂的緊張焦慮,甚至做出適得其反的措施,家長不能不知道。

 

很多家長在發現小朋友發燒了,都會急著先為孩子退燒,怕「燒壞」腦子,但如此一來,反而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成大醫院衛教護理師王玉媚提「兩瓶開水」原則,取測「量」體溫、「評」估症狀、「開」始處理、「隨」時監測的諧音,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處理觀念及作法。

壹、測量體溫

如果感覺小兒皮膚熱或臉發紅,一定要用體溫計或耳溫槍來測量,用手觸摸小兒皮膚來判斷是否發燒並不準確。在小兒生病期間,體溫升升降降是正常現象,等身體自我調節體溫達到一個程度就會停止,即使不採取退燒措施,溫度也不會無限制上升。

至於量體溫的時機,只需在感覺小兒身體發熱、發燒或給予退燒藥前後測量即可,不需要太頻繁,重要的是「燒了幾天」,而不是「一天燒了幾次」。

貳、評估症狀小兒發燒時,除了測量體溫外,應觀察有無其他任何症狀,如咳嗽、鼻塞、流鼻水、喉嚨痛、耳朵痛、一直接觸或摸耳朵、吃任何東西都會嘔吐、不吃東西、嘴巴破、手掌及腳掌有紅疹或小水泡、皮膚有出疹現象、腹瀉、尿尿時會有刺激感或疼痛感、尿不出來、頻尿等。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發燒,無其他症狀,精神及活動力也不錯,此時家長可以不用太擔心,只需多觀察小兒的體溫變化及有無其他症狀即可;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觀察小兒的症狀及體溫變化,比只觀察體溫更重要。

參、開始處理

原則上,小兒發燒分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表現及處理方式:

第一期「發冷期」:表示體溫正上升中,小兒會出現發冷顫抖、皮膚及手腳冰冷、乾燥;此時以給予小兒加衣服或蓋棉被,維持舒適為原則,不建議給小兒冰枕、溫水拭浴或泡澡等退燒法。

第二期「發熱期」:表示發燒溫度已經達到最高點了,皮膚感覺燒熱,小兒可能會有熱、口渴、頭痛、身體無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也可能出現煩躁不安、食慾差、痙攣發作;此時小兒的衣物以舒適為原則,可根據當時的氣候穿著正常的衣服,穿太多或太少均不宜,居家方面則宜保持環境適度通風,如果小兒覺得不舒服,可以給予退燒藥來促進小兒的舒適,如果小兒願意,也可以在服用退燒藥後再幫小兒溫水拭浴。

第三期「退熱期」:表示發燒溫度正在退或已經退了,皮膚摸起來溫暖發熱,且大量流汗,此時幫小兒換乾淨衣物,維持身體乾爽舒適很重要,可鼓勵多喝開水,但不用強迫。

要強調的是,服用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小兒舒適,不是因為體溫上升,對人體有害,因此,退燒藥不必固定每隔幾小時就用一次,一直服用退燒藥或塞退燒劑來抑制發燒,可能會引起藥物的副作用,對小兒反而有害。

 
肆、隨時監測

在小兒生病期間,觀察症狀很重要,若發現小兒有發燒又有合併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或條件時,應立即就醫:年齡小於3個月、體溫超過40°C、發生痙攣、意識方面出現昏睡、難以喚醒、躁動不安、意識不清。身體症狀方面,若有抱怨頭痛得厲害或頸部僵硬、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或緩慢)、臉部蒼白或發紫、劇烈腹痛、嚴重腹脹、嘔吐不止、發燒且合併皮膚斑點或紅疹、嚴重水瀉、解血便等。除了年齡小於3個月及皮膚出疹以外,若小兒無發燒期間,出現以上的任一症狀時,仍需要立即就醫。

 

醫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體溫在38°C以上而言,由於運動、天氣太熱、穿太多衣服、曬太陽、洗熱水澡等也會提高溫度,因此在量體溫前,應先讓小兒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以確認是否發燒。人體是先有疾病才會引起發燒,換言之,發燒是身體扺抗外來致病菌的正常反應,是症狀而不是疾病,通常發燒的溫度大多介於38-41°C之間,很少超過42°C,也不會導致後遺症,因此,會產生腦部受傷害、肢體殘障後遺症的是腦部感染疾病,不是發燒本身,家長不用擔心會「燒壞」腦子。此外,發燒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功效、抑制病菌生長,對人體是有益處的,不需要急著降溫,除非是容易因為發燒而抽搐,或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小兒,否則一味地抑制發燒,不但無法縮短疾病的病程,還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對孩子反而有害,過去用酒精擦身體來降溫的作法,現在已經禁止使用。

 

退燒的方式建議如下:

1.     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       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2.     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包括開水、果汁、水果及稀釋過的運動飲料等,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3.     冰枕:現在市面上的軟冰冰枕甚為方便,冷度也不會太冷,較大幼兒及兒童可用,但是仍不建議用於一歲以上的幼兒

4.     減少病童衣著及被蓋,以促進體熱發散,一眛的加衣服,反而會形成體溫散不掉的惡性循環。

5.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門窗不要緊閉。

6.     室內光線不要太強,保持安靜,讓病童儘量休息。

7.     多給高熱量流質飲食如牛奶等,若病童胃口不佳,可少量多餐。

8.     吃退燒藥劑,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退燒藥

退燒藥的種類很多,一般至少要攝民三十八、五度以上才建議使用,同前最常用的有:

阿司匹靈(Aspirin,包括有溫克痛,阿司匹靈等)及

這兩大類葯在一般的使用上果相當的安全,但是都不可多吃,一定要按照醫師指示服用,尤其是第二項的普拿疼這一類(市面上最常用的俗名稱之為Scanal最近報紙上有許多用此葯一次吃二、三十顆自殺的,不可不慎。

1.EN-US" style="font-family:細明體">1.阿司匹靈的副作用可郁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也就是引起肝及腦子細胞的壞死,好發於幼兒,死亡率甚高。尤其是得水痘及流行性感冒的患者,使用阿司匹靈時容易引起此症。所以現在各國用阿司匹靈做退燒藥的情形己經太為減少。此外阿司匹靈也常引起過敏及胃痛,問題較多。

日本厚生省的調查中,於2000年一月至三月追蹤九十一個流行性感冒併發腦炎者,其中有12名使用含有阿司匹靈成份的退燒藥病患中,有7名死亡。在醫學實驗中則發現吃退燒藥的免子,體內份殘餘病毒的量是沒有吃的一百到一千倍,也就是退燒葯可以明顯降低體內的免疫力,甚至留下更大的問題。現在問題的細節並不清楚。但是醫學界己經瞭解發燒反應可以刺激增強我們身體內免疫系統的功能己無疑問。一般用退燒藥,尤其阿司匹靈對免疫系統到底會造成何種影響,尚不是非常清楚。基本上大家己經偏向使用較溫和沒有副作用的以外在冰敷、溫水拭浴等方法來退燒。

2. 乙醯氨酸Acetaminophen)這一類,多吃也可能引起肝功能問題,一般安全劑量是每公斤體重每日不可超過一百五十毫克。

用口服退燒藥還是用肛肛門塞劑(栓劑)?

國人時常會優先選擇給寶寶用肛門塞劑退燒,而在國外則用的很少。肛門塞劑在醫學上主要用在白本厚生省的調查中不方便口服及意識不清的患者,例如嚴重嘔吐、昏迷。其缺點是塞劑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因為塞劑在肛門內溶化的時候,葯的濃度很高,容果刺激該處的腸黏膜,造成紅腫,潰瘍等。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例如都是用阿司匹靈150毫克)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若家長的感覺不同,則純屬個人心理問題。當然有的時候用劑量大的塞劑,則會感覺效果快一點,但是得擔心過量的問題。

小孩發燒一定讓您既著急又擔心,深恐小孩腦子會燒壞。其實發燒跟咳嗽流鼻水一樣,只是一個症狀,它代表身體某個部位正在發炎。我們的責任便是找出發炎的部位並加以治療。只有中暑引起的發燒才會傷害身體,其餘的發燒都是無害的。傳聞中因發燒而傷到腦部的病例其實是因腦炎引起的,腦炎就是腦部在發炎,有些人得過以後會留下後遺症,而這些後遺症跟發燒本身其實沒有關係。發燒就像是一種信號,當發燒逐漸消退,就代表病情正在改善。很多疾病都有固定的病程,例如感冒通常會發燒3-5天,所以當小孩發燒仍未退的時候,請家長不必過度擔憂。由於發燒會使身體不舒服,所以需要退燒。要澄清的是退燒是為了使身體舒適,而不是怕發燒會燒壞身體。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請先請教您的醫生。

只要按時吃藥,寶寶的活動力還不錯的話,媽媽就不必擔心哦!嬰幼兒抵抗力較弱,容易被病毒感染所至,記得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多休息就ok囉!

 

小兒發燒Q&A Q:退燒藥怎麼使用? A:不必定時使用,如果用了一次之後仍然感覺不舒服,最好開隔4-6小時再使用,否則容易引起藥物過量或肝、腎、腸胃方面的毒性,增加小兒的危險性,並影響醫師的診斷;如果小兒容易因發燒而抽搐或感到不舒服,或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在38°C以上時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若沒有這些症狀並排除在必須緊急就醫的情況時,可不必急著退燒。 Q:小兒發燒時,先使用塞劑退燒好嗎? A:不建議優先使用,除非小兒有嚴重嘔吐、拒絕服藥時,才考慮使用塞劑退燒藥。 Q:可以給小兒冰枕、泡澡或溫水拭浴嗎? A:冰枕、退熱貼、泡澡或溫水拭浴,都統稱為物理退燒法,沒有真正的退燒效果,且容易引起小兒寒顫,如果要使用,要在服用退燒藥後一段時間再使用。 Q:小兒生病要多喝水嗎? A:多喝水對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小兒在發高燒後退燒時,會大量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此時可以鼓勵小兒多喝水,以避免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但不用強迫。 Q:小兒退燒了,為什麼又再燒? A:各種退燒藥的效果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小兒疾病的病還沒結束,退燒後再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因此在小兒生病期間,最重要的還是整體評估症狀,只專注於觀察發燒的體溫變化,對小兒的病程沒有幫助。 Q:為什麼有些小兒發燒會痙攣? A:「熱痙攣」是發燒時小兒發生全身性肢體抽搐、失去知覺、眼睛上吊或四肢僵硬的現象,大多發生在6歲以下幼兒,機率約2-5%,與個人體質有關,如果小兒曾經發生過熱痙攣,其再發率會提高至33%,但是使用退燒藥並不能完全預防熱痙攣的發生。單純的熱痙攣在發作後,小兒會很快醒過來,持續時間不超過 20分鐘,不會影響腦部,如果熱痙攣前後,小兒有嚴重頭痛、頸部疼痛僵硬、持續嘔吐、手腳麻痺無力現象,或痙攣發生後陷入昏迷,就可能不是單純的熱痙攣,宜速就醫,但不論是那一種熱痙攣,最好都能請醫師診治,以排除腦部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一旦小兒發生熱痙攣,可讓小兒平躺在安全的床上或地面,不要強行約束或打開牙關,勿塞任何物品入口中,但可協助小兒躺向側邊或頭側一邊,防止嘔吐物吸入或嗆到,並解開衣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之後可觀察其發作持續時間、四肢抽動的部位與型式、測量體溫並作記錄,提供醫師診斷參考。

 

耳溫槍的使用注意式項

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掃描耳膜的溫度記錄而得,基本上、其所測量的是人體內的核心溫度,與肛溫的意義相同,使用時有以下幾個重點:

1.     耳溫槍頭上的保護膠膜要保持清潔,否則也會影響測量值。

2.     有些耳溫槍在使用前要先調整溫度的測量模式,選擇要以肛溫為準,或以口溫為準,其測定值各有不同,故在使用以前忘了修正選定的模式,也可能造成些許的誤差。

3.     測耳溫槍前,外耳道內的異物或耳垢應盡量清除,微量耳垢,尚無大礙。

4.     如果幼兒在罹患急性中耳炎期間,應避免用耳溫槍。

5.     使用耳溫槍時,需將它插入外耳道入口,探頭要對準著耳朵內的鼓膜。

人類的外耳道並不是呈直線狀,而是呈「〈」形。在使用耳溫槍時,需將耳廓往後上方拉,如此耳道較能呈直線形,耳溫槍也較容易對準向鼓膜測量。

新生兒之外耳道不似成人般橢圓,而呈一裂隙形,故對新生兒使用耳溫槍時,宜將其耳廓往後下方拉,如此較易測得正確的溫度。至二歲時,小兒外耳道已相當寬闊,其時使用耳溫槍測量溫度,也會更得心應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馨貝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